安徽省蚌埠市简介:
蚌埠市,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辖地级市。蚌埠市下辖4个区、3个县人口331.7万人。蚌埠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7300年前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治水英雄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传说;奠定大汉基业的垓下之战,演绎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蚌埠名称由来与变迁:
蚌埠市,简称“蚌”,别称珠城。蚌是一种水生的动物,因为蚌埠在淮河边上,盛产河蚌,就叫蚌埠。蚌埠因自古盛产河蚌珍珠而得名,又被誉为“珍珠城”。
蚌埠的自然地理:
地处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与宿州市、淮北市接壤,南与淮南市、滁州市相连,东与滁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毗邻,西与亳州市、淮南市搭界。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5.1℃,全年日照可照时数,按天文台测算为4429.2小时,闰年可达4440.1小时。蚌埠地表水以淮河为主,另北部有北淝河,西南有天河,西有八里沟,东有龙子河、鲍家沟等小水系。
蚌埠市行政区划:
蚌埠现辖4个区、3个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总面积5951平方千米。
龙子湖区(6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东风街道、延安街道、治淮街道、东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长淮卫镇、李楼乡
蚌山区(6个街道、2个乡、2个社区中心)湖滨社区中心、淮河社区中心、黄庄街道、龙湖新村街道、青年街道、胜利街道、天桥街道、纬二路街道、雪华乡(宏业村街道)、燕山乡
禹会区(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大庆街道、纬四街道、钓鱼台街道、张公山街道、朝阳街道、秦集镇、马城镇、长青乡
淮上区(1个街道、5个镇):淮滨街道、小蚌埠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镇、沫河口镇
怀远县(15个镇、3个乡):榴城镇、鲍集镇、龙亢镇、河溜镇、常坟镇、双桥集镇、魏庄镇、万福镇、唐集镇、白莲坡镇、褚集镇、古城镇、荆山镇、淝南镇、陈集镇、淝河镇、兰桥镇、徐圩乡
五河县(12个镇、2个乡):城关镇、新集镇、小溪镇、双忠庙镇、小圩镇、东刘集镇、头铺镇、大新镇、武桥镇、朱顶镇、浍南镇、申集镇、沱湖乡、临北回族乡
固镇县(8个镇、3个乡):城关镇、王庄镇、新马桥镇、连城镇、刘集镇、任桥镇、湖沟镇、濠城镇、石湖乡、杨庙乡、仲兴乡
蚌埠历史文化:
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
五河民歌:五河民歌只要流行与五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区,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县小溪镇(原属凤阳县)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
市标:《蚌埠之珠》:图案以“中国蚌埠”英文开头字母:C“和”B"与一颗夺目的珍珠组合造型,整体还似一个舞动的花鼓灯人形,结合红色外围,恰似一轮冉冉升腾的旭日。
《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演形式。《钱杆舞》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流传的地区也相应延伸,钱杆舞在凤阳、泗县及周边县、市也广为流传。《临北狮子舞》流传于淮河岸边五河县临北回族乡,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泗州戏旧时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梅州(即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蚌埠,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剧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蚌埠名人:
启、桓温、常遇春、年羹尧刘凤鸣、程良、袁贵仁
蚌埠人文景观:
双墩、涂山、龙子湖公园、凤台县峡山峡、怀远县荆山峡、五河县浮山峡为著名的淮河“三峡”、蚌埠“大明皇家游乐世界、张公湖、蚌埠花鼓灯嘉年华乐园、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
蚌埠市高等院校:
本科院校: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蚌埠工商学院、安徽科技学院龙湖校区
专科院校: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蚌埠名人:
袁贵仁、李毅、冯崇泰、史玉柱、蒋雯丽、冯国佩、崔新琴、苏禹、马思纯、祖海、贡维特、田祖恒、马文波、杨明、高泉、杨一民、郑莉、唐韵、陈桂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