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96年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后,2008年普宁市再获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

普宁传统文化

继1996年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后,2008年普宁市再获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在潮汕文化的氛围中,普宁有着潮剧、汉乐、城隍庙会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其中,普宁市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嵌瓷。

在许多传统节日和重要日子,像游神赛会等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活动自然不会少,普宁也有着很特色的风俗,在传统节日的到来或者是某个自然村的重要日子,都会举行一些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活动;这些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节日: 农历正月初七,称为人节或人日;这一天,普宁家家户户有吃七样菜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九,这天普宁人称为天地,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果品拜“天公”。这一天城乡不宰生畜,不除秽物,咸感天地好生之德。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叫元宵;普宁人叫上元节,这一天如有新婚及生男孙者,须出一屏或数屏灯屏贡献摆设,每层灯多为戏剧故事。有的地方还有做丁桌的习俗。还有闹元宵,大致如下: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走老爷,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

清明节,普宁人称上坟;这天对潮汕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日,人们必须在家里祭拜祖宗,然后带香烛纸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坟。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主要习俗有三方面:一是赛龙船,二是吃粽子,三是拜神,驱病辟邪。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奉财神的日子;普宁的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贯有奉拜财神爷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出花园,人活到虚岁15岁在当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拜“公婆母”、宴席上由其坐大位主持吃饭夹菜,菜式中要求由较多、较齐全的猪内脏做成,以示其长大成人后有“肚内”(胸怀),席中由家长宣布其已成大人。

农历七月十五日,普宁人叫七月半。农村家家户户习惯做白果品,以豆为馅,印制成人、鱼、花等形状,俗称“人仔果”。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主要活动有几项: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烧大窑。

农历十一月,冬至节,无定日,阳历则固定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节前夜,家家户户都做米粉圆,俗称“冬节圆”。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多则72人,最多可达108人。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宁英歌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 

嵌瓷,潮汕人俗称“聚饶”、“贴饶”或“扣饶”,是潮汕地区富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

普宁嵌瓷,据专家考证和现存潮汕具有历史时期的庙宇、祠堂和民宅等建筑物中见证,在明代万历年间(1572年—1619年)就已在普宁民间出现,盛于清代。现在潮汕民间的庙宇、祠堂和民屋“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都装饰有嵌瓷。

明代普宁嵌瓷只是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图案。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嵌瓷艺人的结合,专门饶制低温瓷器,彩以各种色彩,经过剪取镶嵌成平贴、浮雕或立雕(又称圆身)、人物、虫鱼、博古等,装饰于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和民宅的屋脊、屋檐、门楼、木载下和照壁上,或作壁挂浮雕和立体圆雕摆设的效果独特的工艺美术品。它色彩鲜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永不褪色。如不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可历千年而永葆光泽。

guxing 2018-12-21
今日看点

在中国的行政级别体系中,副国级是位于正国级之下的一个高级行政级别。目前我国副国级干部共有63位,他们在国家决策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来看一下现任最年轻的三位副国级干部都是谁。